編前: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已經遠去,在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背后,有無數無名戰士,他們身上有著數不清、道不盡的感人故事,他們身先士卒、浴血奮戰,為丹陽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
功勞證
渡江勝利紀念章
革命軍人證明書
前排左為史雙通
史雙通在部隊的照片
史雙通的兒子史建軍向革命陳列館捐贈父親遺物
“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勝利”
4月23日,一個微風細雨的日子,市民史建軍向我市革命陳列館捐贈了他父親史雙通的照片和紀念章。在這個丹陽解放7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看著這份沉甸甸的捐贈品,我們仿佛能看到戰士們為解放丹陽而拼盡生命的壯烈場面。
史建軍的父親史雙通自參軍后參加過各大戰役,用史建軍的話來說:“我父親在抗日戰爭中扛過槍,在解放戰爭中負過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渡過江,是個偉大的、令人欽佩的戰士,是我永遠的偶像!”
翻開2000年的《丹陽日報》,5月19日那天用一個整版講述了“一個老兵的故事”,上面寫了這樣一段話:“史雙通,男,1922年生。住云林鎮千口村尹甲組。1944年參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負傷6處,立功9次,二等甲級殘廢,是我市目前在農村生活的3名建國功臣之一。”
短短一段話,飽含多少掙扎與血淚,蘊藏多少說不出口的辛酸。逝者已逝,留給后人無限緬懷的英雄事跡,因此史建軍想到把父親的遺物捐贈出來,“我生于抗戰年代,對于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刻骨銘心,捐贈這些物品是想讓后代看到,告訴他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先人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壯舉。”
史建軍平時特別喜歡看抗戰劇,每次看劇必定熱淚盈眶,“我總是會想起父親,父親在抗美援朝戰爭后負傷歸來,日子過得很是艱苦,我想他如果能看到現在百姓的幸福生活,一定會十分欣慰!”
走進革命陳列館,那厚重的歷史氣息撲面而來,櫥窗中反映丹陽地區革命斗爭史的照片、文物、圖表無一不彰顯著那段沉痛卻又振奮人心的歷史。史建軍父親的遺物在這里找到了“同伴”,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作為老兵的兒子,史建軍談起自己當下的生活卻是感慨萬千:“若是父親看到我現在的生活,一定會傷心的吧,當初我在廠里工作因是農村戶口被清退,如今因是外來人口不能享受社區福利,希望政府能多給抗戰老兵的子女一些關懷。”
本報撰稿 魏郡玉 本版攝影 蕭也平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