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中國畫、水彩畫……相信對于大眾來說,這些畫種并不陌生。那么,用烙鐵在木板上熨出烙痕的烙畫,你見過嗎?
火紅的烙筆在鍛木板上行走,淡淡的淺黃色暈一點一點地向深黃乃至深褐色轉變,幻化出點線面、黑白灰,最終,山水、花鳥、人物,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躍然而出。當記者來到我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時候,孫紅芳正在耐心教授孩子們繪制烙鐵畫。
孫紅芳是鎮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烙鐵畫的代表傳承人,傳承烙鐵畫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她的作品內容豐富多彩,山水、花鳥、人物展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木板上人物的烙畫更是細致驚人,人物飄動的發絲、額頭上的皺紋以及面部的細微表情都表現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從一開始的迷茫到如今的堅守,孫紅芳創作出了一大批卡紙烙畫、紙扇烙畫、木梳烙畫,累計五百多幅烙畫精品,許多作品更是在國家級省市級比賽中獲得金、銀銅獎,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和國際友人的贊賞。
“我這幾年一直在尋訪丹陽古跡,收集素材,想要做一個丹陽古跡系列烙鐵畫。”說著,孫紅芳給記者展示了她烙畫的《季子廟》《十字碑》《西門大街》《天祿》《萬善塔》等丹陽古跡畫。“這些都是我利用工作之外的業余時間畫的,光是烙畫這幾幅就花了我三個多月的時間,但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后我將逐漸充實丹陽古跡系列。”不僅如此,在《天仙配》系列作品《下凡》《定情》《還家》《離別》四部曲中,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景物細膩溫馨,生動表現了一個流傳在江蘇丹陽的優美神話故事!孫紅芳告訴記者,下一步,她將繼續創新,加強創作力度,希望烙畫技藝在丹陽土地上遍地開花。
孫紅芳是這樣說的,她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不論是任教特殊教育學校,還是在丹鳳實小和南京師范大學中北學院傳播傳統非遺文化,孫紅芳始終將烙鐵畫技藝的傳承當做自己畢生的使命,可謂是盡心盡力、全心全意。在丹鳳實小,記者看到孫紅芳的學生謝怡婧和鄧煜正在烙畫一米多長的《九龍戲珠》,“我跟著孫老師學習了一年多時間,越學越有興趣,現在已經可以單獨烙畫一幅完整的圖畫了,非常有成就感,我想一直學下去,發揚優秀非遺技藝。”謝怡婧鄭重地說道。
二十多年來,正是因為她的熱愛和刻苦鉆研,最終獲得了不少殊榮:2015年被評為鎮江市非物質遺產烙畫的代表性傳承人;2017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鄉土“三帶”人才……談及往昔的成績,孫紅芳十分淡然,“最讓我驕傲的不是自己獲得的榮譽,而是看到我的學生們學有所成。”據了解,孫紅芳堅持指導我市特校聾生烙畫,通過傳、幫、帶,師徒結對,為特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烙鐵畫人才,輔導的學生烙鐵畫作品在國內各級各類比賽中屢屢斬獲金、銀獎項。
本版撰稿 魏郡玉 本版攝影 蕭也平
孫紅芳作品:《西施浣紗》
學生嘗試獨自完成烙鐵畫作品
孫紅芳作品:《天祿》
給孩子們講課,講述烙畫要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