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營救中獲救的丹陽名人胡耐秋

                                          核心提示: 1941年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內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

                                          王榮 王抒滟

                                          胡耐秋

                                          胡耐秋著《韜奮的流亡生活》

                                           

                                          1941年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內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險。時任中共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同志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要想盡一切辦法營救。歷時數月,共營救出何香凝、鄒韜奮、柳亞子等文化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800余人,以及國際友人和港澳進步學生1000多名,被茅盾譽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在這批被成功營救的文化名人中,有一位丹陽籍的女性文化名人。她就是:胡耐秋。

                                          胡耐秋(1907~2003),江蘇丹陽人。1930年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畢業,在揚州、丹陽、南京、南寧、北平、南昌等地從事小學教育和社會教育工作。1936年9月到上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后在上海參與為中共爭取和維護工農民眾教育領導權的斗爭,參與上海人民民主運動及愛國民主黨派的統戰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工作,任宣傳教育部副部長、《中國婦女》雜志社副社長、國際宣傳部部長。1957年9月任全國婦聯第三屆書記處書記。她是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著有《韜奮的流亡生活》《蔡特金》。

                                          《抗戰》刊物的助理編輯

                                          1932年7月,在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的基礎上成立“生活出版合作社”,對外稱生活書店,鄒韜奮為理事長,徐伯昕為總經理。生活書店是重要的進步文化機構,抗日戰爭勝利后,與讀書、新知兩店合并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37年4月,胡耐秋來到生活書店,先后任書店編輯部秘書、《抗戰》三日刊及《全民抗戰》周刊助理編輯,書店總管理處編審委員會秘書、編??瓶崎L、人事委員會委員、臨時管理委員會委員、《婦女生活》出版社會社社長。

                                          1937年8月,鄒韜奮在上海創辦《抗戰》三日刊(由于租界當局無理干涉,后改為《抵抗》),系統報道和分析國內外形勢,反映群眾的抗日要求。1937年11月,上海淪陷,《抵抗》恢復原名《抗戰》。

                                          1938年7月7日,《全民抗戰》在武漢創刊,由沈鈞儒的《全民周刊》和鄒韜奮的《抗戰》三日刊合并出版。初仍為三日刊。以鄒韜奮、沈鈞儒、艾寒松、張仲實、胡繩、柳湜等6人組成編委會。該刊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有經售點,最高發行量達30萬份,成為當時國統區影響最廣的刊物。

                                          《全民抗戰》《抗戰》三日刊在編輯部工作的是鄒韜奮、柳湜、程浩飛、胡耐秋四人,鄒韜奮任主編,柳湜任副主編,程浩飛、胡耐秋任助理編輯。

                                            在抗戰烽火中與徐伯昕結為伴侶

                                          1941年2月,鄒韜奮辭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職務,出走香港,抗議當局對書店和進步文化事業的迫害。

                                          1941年4月,胡耐秋與生活書店徐伯昕等人前往香港。在港期間,與鄒韜奮、徐伯昕等恢復出版《生活周刊》,創辦光華書店,協助中華職教社開辦了國訊書店香港分店,重版和翻印了不少進步書籍和解放區的出版物,開辟了南洋及海外地區的發行網。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未久,香港及上海租界淪陷。書店在港及海外出版工作被迫停止。

                                          在戰火中,胡耐秋與在書店同事數年的徐伯昕相互照顧,共渡危難,結為伴侶。

                                          徐伯昕(1904~1984),江蘇武進人。1922年畢業于上海中華職業學校。1926年協助鄒韜奮承辦《生活》周刊。1932年與鄒韜奮一起創辦生活書店。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谷諔馉巹倮?,在上海與鄭振鐸等人創辦《民主》周刊。1945年參與創建中國民主促進會。1948年在香港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1949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委員。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辦公廳副主任、發行管理局長兼新華書店總經理,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員,民進中央副秘書長、秘書長、副主席。是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參與創辦香港持恒函授學校

                                          1947年10月,生活書店在香港創辦了一所紀念鄒韜奮先生及旨在培訓文化出版人才的學校——香港持恒函授學校。為自學青年服務是鄒韜奮先生的遺愿,原擬定名為韜奮函授學校,因考慮這名字太響,為便利國民黨統治區的青年參加學習,故命名“持恒”,寓“堅持求真,精進不懈”之意。

                                          生活書店總經理徐伯昕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孫起孟任校長,程浩飛任總務主任,胡耐秋任教務主任。學校分設專修部和中學部,專修部有哲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經濟學原理等課程,由胡繩、沈志遠、邵荃麟等名學者擔任教授,中學部有國文、英文、數學、常識等科目,由戴依南、徐舜英等擔任導師。除函授外,還有由胡愈之、喬冠華、郭沫若等以講座形式為香港學員作專題授課。教材由教授自編、學校自印,由于當時條件所限,講義只能是刻鋼版油印。并定期出版??冻趾銓W友》。

                                          由于“法幣”貶值,“持恒”創辦沒多久就開始負債,經濟上無法維持。國民黨政府對持恒學校從香港寄到內地的講義、書刊也嚴加檢查,“學友們被警告被傳訊的事不斷發生,無法繼續堅持學習”“在持恒執教的進步學者與文化人陸續奔赴解放區,導師的補充也出現困難”。1948年9月底,持恒函授學校被迫停辦。

                                          著《韜奮的流亡生活》

                                          胡耐秋、徐伯昕與鄒韜奮共事多年,結成了深厚真摯的革命友誼,在香港時籌備韜奮圖書館。

                                          1945年,胡耐秋用筆名楊明,著書《韜奮的流亡生活》,由民主社出版發行。

                                          1979年,胡耐秋著《韜奮的流亡生活》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書中回憶和記述了鄒韜奮參加抗日救亡運動、離渝赴港、香港淪陷、輾轉蘇北抗日根據地的人生歷程和重要事件。

                                          《韜奮的流亡生活》(1979年版)一書的封面圖案選取了鄒韜奮在民國31年12月手書的陳毅詩作《衛崗初戰》:故國旌旗到江南,終夜驚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封面設計可謂是用心構思、“一舉三得”,一是紀念鄒韜奮,二是紀念陳毅在鎮江建立茅山抗日根據地和蘇南第一仗——韋崗戰斗,三是用來表達作者是鎮江人的情結。

                                           

                                          本網首發

                                          丹陽視覺

                                          丹陽熱點

                                          永久免费毛片在线播放